近日,上市公司阳光电源和泰禾智能双双发布公告称,前者控股子公司阳光新能源将以4.51亿元收购泰禾智能10.24%的股权,并可支配13.36%的表决权,从而成为控股股东。这也意味着,阳光电源实控人曹仁贤又将收获一家上市公司。说起曹仁贤,外界并不陌生。他1997年从合肥工业大学辞职创业,在合肥一手创立阳光电源,如今是一家千亿市值上市公司。目前,曹仁贤掌舵的阳光新能源正向IPO发起冲刺;而前不久,他在合肥又缔造一个准独角兽——阳光氢能。
具体来看,这笔并购最终将分三次完成。双方公告显示,本次交易完成后,阳光新能源还将在后续两年里分两次拿下泰禾智能至少15.13%的股权。其中,双方约定,第二次股份转让交易将在2025年内完成,泰禾智能实控人许大红应将其所持公司1061.31万股股份,约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.79%,转让予阳光新能源。同时,为实现阳光新能源在2025年所持有泰禾智能的股权比例超出许大红,前者还将在当年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方式增持5%的股份。
此外,为实现阳光新能源持有泰禾智能的股权比例与许大红相差10%以上,双方还将进行第三次股份转让交易,并在2026年内完成,许大红将其所持的795.9829万股股份,约占公司股份总数的4.34%,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转让予阳光新能源。本次交易中,许大红也做出业绩承诺,2024-2026年期间,泰禾智能归母净利润每年均不低于2000万元。若未能完成业绩承诺,许大红将现金补偿;若当年净利润超过承诺利润,超过部分不在下一年度累计计算。今年上半年,泰禾智能在营收为2.25亿元,同比上涨2.92%的情况下,公司归母净利润再度下滑43.69%,为655.97万元,仅完成了业绩承诺的32.79%,离本年度完成业绩对赌似乎仍有不小的距离。为何会选择收购?阳光电源在公告中表示,公司基于业务需要,拟通过本次交易取得标的公司控制权,充分发挥标的公司在光谱检测技术、智能算法技术和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等方面优势,助力公司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、产品良率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。值得一提的是,阳光电源此前已宣布,正筹划启动阳光新能源分拆至境内交易所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。此次收购泰禾智能,或将有利于阳光新能源做大规模,从而更好满足上市标准。作为交易的另一主角,阳光新能源成立于2014年,总部位于合肥市高新区,主要从事新能源电站的系统研发、项目开发以及系统解决方案销售业务,拥有集中式、工商业、家庭等类型的光伏电站,以及风力电站等。2024年上半年,阳光新能源营业收入为98.7亿元,净利润为6.4亿元。
2023年12月,阳光电源曾发布公告,计划向阳光新能源以12.67元/股的价格增资10亿元,持股比例增至82.94%,增资前阳光新能源估值为180亿元。此后,阳光新能源进入到了机构投资人的视野之中。
今年3月,阳光电源公告称,控股子公司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方式,引入投资者铁基新能、富浙富创,合计增资3.47亿元,这也是其首轮外部融资。引人注目的是,公告透露阳光新能源投前估值已达190亿元。随后,阳光新能源又继续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投资者工银金和建信投资,合计增资5亿元人民币,投前估值193.47亿元。以此计算,阳光新能源投后估值已近200亿元,俨然一个超级独角兽。阳光电源的这次出手,恰是行业的一抹缩影。单单是光伏行业,此前已有多家巨头有收购动作,收购标的背后的投资人也得以退出。例如今年7月,晶澳科技公告称,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晶澳太阳能收购东方资产持有的扬州晶澳23.07%的股权,股权转让价格为20亿元。此次交易完成后,公司将通过晶澳太阳能持有扬州晶澳94.23%的股权,东方资产不再持有扬州晶澳股权。早在2022年3月,扬州晶澳曾引入东方资产、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、中德投资对其增资,实施市场化债转股;随后在2023年10月,晶澳太阳能收购中德投资持有的扬州晶澳2.31%股权。
今年8月,光伏史上一笔最大并购诞生——通威股份披露公告称,公司拟斥资不超50亿元拿下润阳股份控股权。成立于2013年的润阳股份,曾是一个光伏明星独角兽,公司曾冲击创业板上市,但却未在批文有效期内发行上市,最终无缘A股。一个更为明显的信号在9月份释放,证监会发布《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》,共分六条——一是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;二是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;三是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;四是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;五是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;六是依法加强监管。梳理下来,从新“国九条”明确表示要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,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,并“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,综合运用并购重组、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”,到此次“千呼万唤”的并购六条,并购市场正在掀开崭新一页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“并购六条”发布后,A股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度明显提升,富乐德、光智科技、电投产融、日播时尚等多家公司都陆续披露了收购计划;甚至在10月22日晚间,金鸿顺、禾信仪器、因赛集团3家上市公司纷纷宣布,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。并且近期的并购交易形式多样化,当中既有跨界并购、也有“类借壳”、“蛇吞象”式并购。在一位投资人看来,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,帮助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实现退出,从而打通了一级市场的“任督二脉”。他同时也建议,一级市场要有耐心,要清楚只有少数一级市场的标的具有并购的价值,此后的投资要把并购退出作为重要的退出机制进行反向设计。正如第十八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大会大会上,中国银河证券投行委执行主任马青海所说,“适合继续IPO的企业,通过并购把规模做大,有助于快速满足IPO的标准;而对于独立申请IPO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,直接卖给上市公司,或者其他的买家,也不失为一个好出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