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华山又名陵阳山、九子山,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,素有“东南第一山”之称,因山峰奇秀,峰峦异状,远望好像并肩站立的9个兄弟,因而又称“九子山”。传说因唐朝李白《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》诗:“昔在九江上,遥望九华峰”而更名为“九华山”。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,佛教认为地藏菩萨是“大孝”和“大愿”的象征。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境内,北俯长江,南望黄山,东临太平湖,西接池阳(即贵池),名称源于李白“妙有分二气,灵山开九华”的诗句,属黄山山脉支脉,主峰和最高峰为十王峰,高程1344.4米(海拔1342米)。
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、浙江普陀山、四川峨眉山、安徽九华山,分别是文殊菩萨、观世音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菩萨的道场。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九华山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,在一片灵山秀水之间,寺庙林立,香火鼎盛,古刹之间,偃月池畔,梵音袅袅,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,而位于插霄峰巅的百岁宫,不仅是对圣者的缅怀和崇敬,更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天台山道,一路绿树浓阴相伴,沿着石阶垒垒而上,与诗仙李白欣赏同一片风景登顶天台,恍然已入"非人间",感受山顶清风肆意飞扬,奇山怪石,峰峦叠嶂,领略"妙有分二气,灵山开九华"的无上仙境,此刻便是"凡九华诸峰之奇,必登天台而后能毕见"的具象化了这山川如酒,敬旷世温柔 缘来九华山,万般皆如意。
晋唐以来,有许多名人留下诗词歌赋画。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,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,书院、书堂遗址20多处。九华山的形成演变主要基于地质作用,在地质历史时期,九华山所在区域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。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等发生碰撞挤压,这一过程使得地壳发生强烈变形。这种挤压应力导致地壳岩石层褶皱、断裂,为九华山的雏形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。九华山区褶皱和断裂构造十分发育。其中,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之一,属断块山地。在大地构造上地处扬子地层的下扬子分区。这些褶皱和断裂构造控制了山体的走向、形态和高度等,例如山脉的隆升方向和范围受断裂构造的限制。
九华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体组成的强烈断隆带。大量的花岗岩浆在地下深处侵入到周围的岩石层中。随着地壳的运动,这些花岗岩体逐渐上升到接近地表的位置。花岗岩质地坚硬,不易被侵蚀,为九华山的隆升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。由于构造运动的持续作用,花岗岩体不断隆升。在隆升过程中,山体同时受到风化、流水、冰川等外力作用的剥蚀。风化作用使得山体表面的岩石破碎、剥落,流水沿着断裂和岩石缝隙进行侵蚀,塑造出九华山的奇峰、怪石、峡谷等独特的地貌景观。
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,九华山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地貌形态。它的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,大部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。河流如九华河和青通河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,它们对山体的侵蚀和搬运进一步改变了九华山的地貌格局,最终形成了高低错落、峰峦叠嶂的山脉地形。九华山在秦汉时期最早被称为东陵,文字记载可追溯至《尚书•禹贡》,书中提到江水的下游“过九江,至于东陵,东迤北会于汇,东为中江,入于海”。当时九华山所在地区尚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,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。青阳县古属扬州,西汉元封二年(前109 年)前始置县,称陵阳。陵阳建县后,东陵之山转而以县名山,称陵阳山。据西汉刘向《列仙传》记载,陵阳县令窦子明曾于此炼丹,并得道升仙,陵阳山也因此闻名,这使得九华山地区开始与道教有了渊源。
两晋南北朝时期,寄情山水成为士人风尚,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得到提高,“陵阳山”在这一时期更名为“九子山”,以体现其群峰竞秀之美。山名始见于南朝梁陈间顾野王《舆地志》:“九子山,千仞壁立,周回二百里,高一千丈。出碧鸡、五钗松”。佛教也开始传入九华山,但此时影响力较小,道教在这一时期相对更为兴盛,有不少道士在此修行。
唐天宝年间,李白游历至此,写下“妙有分二气,灵山开九华”等名句,并将“九子山”改名为“九华山”。
唐代开元末年,新罗国僧人金乔觉卓锡九华,苦心修行。贞元十年,金乔觉圆寂,三年后肉身不腐,僧众视其为地藏菩萨降生应化,尊称“金地藏”,九华山从此辟为地藏菩萨道场。此后,佛教在九华山逐渐兴盛,寺庙不断兴建,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。宋元时期,九华山的佛教继续发展,寺庙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,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弘扬。同时,九华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前来游览,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和文化遗迹.
明代九华山已同五台山、峨眉山、普陀山等共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,其香火之旺,为“江表诸山之冠”。清代时,逐渐形成了以祗园寺、甘露寺、东崖禅寺、百岁宫为代表的四大丛林体系。光绪年间名僧月霞法师等人开建“华严道场”,进行僧伽教育,开创了我国佛教教育史上办佛学院的先河。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(黄山、九华山、天目山——白际山系)之一。主体是由花岗岩体组成的强烈断隆带,其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,大部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。在大地构造上,九华山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中部,九华山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十分发育,岩浆活动也很频繁。
九华山的隆起幅度,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。核心部位花岗岩体形成陡悬式中心峡谷区,奇峰、怪石也多分布于此。外围山地由硬度较花岗岩小的花岗闪长岩和沉积岩组成,易被冲刷蚀低。故整个九华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、错落有致、形态万千、大小悬殊的中山、低山和丘陵组成。九华山属于中山地貌,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.4米,山体以花岗岩为主。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的边缘地区,海拔一般在200-500米之间。九华山的盆地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形成的,如九华街盆地。
2019 年 4 月 17 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批准九华山为世界地质公园。